作者﹕林思雲

【大紀元10月31日訊】1941年12月美國和日本開戰後,美國總統羅斯福就開始爲一個問題煩惱:從國力軍力上來看,美國打敗日本問題並不大,但問題在於美國打敗日本要花多大的代價。美國畢竟是個民主主義國家,不能象獨裁國家那樣要求人民爲了領袖無限制地奉獻生命財産。如果在對日作戰中美國人犧牲太多的話,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就會擡頭,政府就不得不順應民意與日本中途停戰講和。
後來美國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也表現了美國人的這個特點。其實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也是把賭注放在美國經得起物資的消耗,卻經不起人員的消耗這個弱點上。日本軍部認爲如果日軍給美軍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美國人就有可能患得患失,中途與日本達成停戰協定,默認東亞和東南亞爲日本的勢力範圍。

羅斯福在太平洋戰爭一開始,就考慮開闢第二戰場,讓第三國參戰來分擔美軍的人員傷亡消耗。1942年1月1日在美國的牽頭下,26個國家結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宣誓共同對德意日作戰。但這些國家大多是弱小國,美國對他們並不抱多大指望。當時羅斯福考慮到能夠有效幫助美國共同對日作戰,分擔美軍人員傷亡的國家只有三個:英國、中國和蘇聯。

羅斯福首先考慮的是英國,英國人當然是美國最靠得住的盟友,可是英國當時正忙於歐洲和北非戰事,對在亞太地區開闢第二戰場是心有餘力不足。駐香港和新加坡的英軍在太平洋戰爭開戰後不久便戰敗,向日軍投降。不過駐紮印度的英印聯軍還是一隻可以依靠的力量。

羅斯福第二考慮的是中國,一來中國已經被日本侵略多年,向日軍發動反攻是中國人義不容辭的事;二來中國的人力資源非常充足,不足的只是武器彈藥。所以羅斯福設想了一個“美國人出錢,中國人出力”的方案,美國向中國提供武器裝備,由中國軍隊在中國戰區開闢第二戰場,聯手打擊日軍。但羅斯福對中國軍隊到底有多大戰鬥力心裏沒底。

羅斯福第三考慮的是蘇聯,蘇軍的戰鬥力強,在戰術上是美軍的最好幫手。但羅斯福不敢肯定史達林是否願意對日作戰,因爲蘇日兩國之間1941年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根據該條約蘇聯有保持中立的義務。羅斯福不知道史達林是否願意撕毀條約向日本開戰,或者史達林會爲向日本開戰而漫天要價。另外出於防共的考慮,羅斯福也不很情願蘇聯出兵中國和日本,因爲這樣有可能使中國和日本“赤化”,成爲美國日後的敵人。基於以上的考慮,羅斯福決定首先武裝中國,向中國提供物資武器裝備,試圖讓中國承擔起太平洋戰場的主要角色之一。如果中國實在不行的話,再考慮蘇聯的參戰。

所謂“蘇日中立條約”是蘇聯在歐戰爆發後,爲避免兩線作戰的困境,於1941年 4月和日本簽訂的有效期爲5年的條約。該條約規定蘇日兩國在條約簽署後的5年間保持相互中立,蘇聯承認“滿洲國”,尊重“滿洲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日本則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其實這是兩國對中國領土的瓜分。

在向中國運送武器物資方面,美國又遇到了難題。因爲當時中國的出海口均被日軍佔領,只有通過陸路向中國運送軍備物資。蘇德戰爭爆發後,經由蘇聯的新疆道路已不可用,由印度通往中國的印緬道路成爲中國唯一的國際通道。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出兵佔領英屬緬甸,切斷了印緬道路。所以美國希望英印聯軍和中國軍聯手打通緬甸道路,以便向中國運送軍火武裝中國。1942年3月,中國派出緬甸遠征軍,由美國中將史迪威任總指揮,在英軍司令部的統一指揮下試圖奪回印緬通路。

1942年1月蔣介石出任中國戰區最高司令後,蔣要求美國派一個高級軍官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1942年3月,美國總統羅斯福派史迪威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原是駐中國使館的武官,是個中國通,能講流利的中國話。史迪威對中國社會的實情十分瞭解,他對中國政府的腐敗非常不滿,他常說:“三億九千九百九十萬的中國人是好人,剩下十萬是貪官污吏。”史迪威是理想主義者,對中國的期望很大,他剛上任不久就提出中國軍東進奪還武漢,南進奪取河內的作戰計劃,但蔣介石對他的計劃毫無興趣。不過在史迪威的多次要求下,蔣介石委任史迪威出任緬甸遠征軍全權總指揮,羅卓英、杜聿明任正副司令長官。

史迪威上任不久就發現中國軍隊的指揮系統存在嚴重問題。歐美國家軍隊的軍官對上級的命令絕對服從,不管是誰,只要有指揮權就能指揮調動軍隊。中國則不然,中國軍隊的上下級關係由個人恩惠關係決定,軍官只聽從某個人的命令,其他人即使有指揮權,也指揮不動軍隊,是典型的私家軍。雖然蔣介石明言緬甸遠征軍的指揮權歸史迪威,但事實上緬甸遠征軍只聽從蔣介石的命令,史迪威並不能有效指揮軍隊。

英印聯軍和中國遠征軍的這次作戰被日軍打敗,英印軍退回印度。由於中國遠征軍退回中國的退路被日軍切斷,史迪威命令中國軍隊撤往印度,但蔣介石越權指揮,命令中國軍隊撤回雲南(蔣介石經常越權直接指揮,對此李宗仁等人也多有批評)。最高指揮部的不統一使遠征軍的軍官們十分爲難,結果有兩個師聽從史迪威的命令撤往印度,其他則聽從蔣介石的命令撤回雲南。在退回雲南途中,遠征軍迂迴穿越人跡未至的原始森林,結果饑餓和疾病導致士兵大量死亡,10餘萬人的部隊最後回到雲南的只有4萬人。撤往印度的兩個師改稱中國駐印度軍,駐紮在印度的蘭姆咖。駐印度軍在印度接受了美式訓練並採用了全式美式裝備,後來成爲中國最精銳的部隊。

史迪威從印度回到重慶後,要求處分那些不聽從他命令的中國將軍。根據歐美國家的軍法,軍官不服從上級命令要受到最嚴厲的懲處。史迪威稱他作爲遠征軍全權總指揮,部下不聽他的命令理應受到懲罰,提出要槍斃四個不聽命令的師長。但歐美的一套在中國行不通,蔣介石採取了寧人息事的方法,將第五軍軍長杜聿明調任,五十五師師長陳吾勉處分了事。史迪威對此非常不滿,認爲必須對中國軍隊進行結構上的改造,由於他對蔣介石的部隊無法插手,史迪威提出他到印度親自訓練一隻10萬人中國軍隊的計劃。史迪威說:“如果給予正確的指導,中國軍隊不遜於任何國家的軍隊。”當時退到印度的中國軍隊約有1萬餘人,史迪威要求蔣介石向印度空運人員,把駐印度軍補充到10萬人,但蔣介石對此十分冷淡,因爲蔣介石不希望看到中國出現一隻不聽他指揮的強大軍隊。在史迪威的再三催促下,蔣介石前後只向印度空運了1萬多人,使史迪威的10萬人訓練計劃受到很大挫折。

由於第一次緬甸戰役沒有打通印緬道路,美國只得靠大型運輸機飛越喜馬拉雅山從印度向中國運輸物質,運輸量平均每月1000噸左右,並不能滿足需要。1942年歐洲和太平洋戰區都十分吃緊,美國無暇顧及中國戰區,所以1942年到1943年上半年,中國戰區比較平靜,沒有什麽大的戰事。1942年10月10日雙十節,蔣介石向中國國民發表聲明,強調中國已成爲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四強(美英蘇中)之一。英國首相邱吉爾聽後說:“(中國)是四大強國之一,別是笑話吧。”1942年 10月以後,蔣介石開始向英美交涉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歸還香港等殖民地。在廢除租借領事裁判權方面,英美均表示同意,但在香港問題上英國不肯讓步,中英雙方談判一拖再拖,最後中方讓步,於1943年1月11日和美英簽訂了香港問題除外的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協定。

可是在兩天前的1943年1月9日,汪精衛政府與日本鑒定了包括歸還香港、廢除租借領事裁判權等一切不平等條約的協定。國民黨搞國民革命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汪精衛作爲蔣介石的老對手趕在他以前簽署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協定,讓蔣介石十分不快。蔣介石說:“新條約一再拖延,讓汪僞搶先宣佈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實爲終身憾事。儘管人們對汪僞的條約視同兒戲,但中美新條約晚於汪僞發表,仍難免讓人感到難堪。”此後蔣介石和英國的關係日漸冷淡,這也導致英國在1950年最早承認中共政權,因爲當時中共沒有明確要求英國歸還香港。

1943年下半年,盟軍在歐洲和太平洋戰場均轉入戰略反攻階段。羅斯福建議召開一次美英蘇中四國首腦會議,但蔣介石不願意和史達林一起開會,因爲蔣介石怕史達林提出領土問題。假如史達林在會議上要求蔣介石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如果蔣介石承認了就要被扣上賣國賊的帽子,無法向國人交代;如果蔣介石不承認而美英兩國又支援史達林的話,中國就會在會議上處於十分被動的局面。後來羅斯福提議分別召開一個美英中三國首腦會議和一個美英蘇三國首腦會議,蔣介石和史達林都表示同意。

 1943年11月,羅斯福、邱吉爾、蔣介石美英中三國首腦在開羅進行了首腦會談,這是蔣介石在二戰中唯一一次參加國際首腦會議。羅斯福邀請蔣介石一起開會,亦是希望蔣介石今後能主動積極對日作戰。蔣介石在會上提出了中國的要求:戰後返還日本武力奪取的東四省、臺灣、澎湖列島,羅斯福和邱吉爾均表同意。但在談到對日作戰問題時,蔣介石沒有表現出什麽興趣。羅斯福希望蔣介石儘快在中國開闢第二戰場,蔣介石則言語支吾,推說中國軍隊的裝備落後,補給困難,要等打通印緬道路得到充分援助後,才可能發起大規模作戰。羅斯福雖然對此口頭上表示諒解,但內心還是十分不滿。據羅斯福的兒子艾利沃特(Elliott)的回憶錄,羅斯福在開羅會見了蔣介石後說:“我現在明白了,中國軍隊一心只放在監視共産軍上,根本無心和日軍作戰。我相信蔣介石的確在妨礙史迪威的訓練計劃。”

隨後召開的德黑蘭美英蘇三國首腦會議上,史達林對羅斯福的中國政策表示不滿,史達林說:“既然中國人要求收回東四省、臺灣,就應該讓他們自己去打。根據中共提供的情報,蔣介石並沒有把美國的援助用於抗日,而是儲備起來準備將來與共產黨打內戰。如果中國軍隊不更加積極作戰的話,美國就不該再給他們援助了。”史達林要求羅斯福支援積極抗戰的中囯共產黨部隊,羅斯福答應考慮。當時一些美國記者到延安採訪,寫了不少讚美共產黨清廉、八路軍勇敢善戰的報導。

與腐敗的國民黨政府相比,美國人對中共産生了好感,一部分美國人甚至認爲既然國民黨不積極抗日,美國就應該直接支援中共抗日。此後美國積極與共產黨接近,美國接近共產黨並不是美國人支援共産主義,而是美國人想利用共產黨的軍隊打擊日本。史迪威公開批評蔣介石把美國提供的武器優先裝備自己嫡系部隊的作法,史迪威說:“美國軍援的分配,應該以軍隊能否作戰作爲標準,包括共產黨的八路軍在內。”

開羅會議上,蔣介石以爲羅斯福同情中國,對中國有求必應,向美國提出了不少條件,最大的要求是美國提供10億美元的援助。當時羅斯福不好薄蔣介石的面子直接拒絕,只是說他個人同意,但要經過國會批准。但蔣介石以爲羅斯福個人同意就等於美國同意了,多次向羅斯福催要這10億美元。在開羅會議上決定中國軍隊和英國海軍於1943年年底發起第二次緬甸戰役,奪取印緬道路。但後來美英更變了作戰計劃,英國海軍不配合中國進攻,羅斯福要求中國先單獨發起第二次緬甸戰役,羅斯福發電給蔣介石:“閣下同意計劃的變更嗎?”蔣介石回電說:“如果閣下給我10億美元,再把空運量加倍的話,我就同意。”

蔣介石強調,除非有英國海軍配合,或者提供10億美元的援助,否則中國就要把第二次緬甸戰役推後到1944年雨季以後。蔣介石的態度激怒了美國人,只張口要錢,不出兵打仗,和以往的中國軍閥又有什麽兩樣?史迪威質問蔣介石:“如果這些條件不能滿足的話,中國就要停止抗戰嗎?”蔣介石回答說:“中國已經單獨抗戰6年了。”史迪威反問道:“這也能作爲條件嗎?”蔣介石無言以對。

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決定在中國成都修建機場,作爲美軍飛機轟炸日本的基地。蔣介石動員了45萬民夫在不用任何機械的情況下,僅用60天修建成了機場。機場建成後,蔣介石給羅斯福送去了帳單,要求美國支付機場建設費用8億美元。羅斯福接到蔣介石的電報後大怒:修個機場要這麽多錢,簡直成了無賴欺詐。羅斯福給蔣介石回電,強硬地說:請閣下協助史迪威的作戰計劃,向緬甸的日軍發起攻擊,否則美國將斷絕一切援助。

另外10億美元的貸款也引起美國人的爭議,1942年2月7日美國國會雖批准無條件貸款5億美元,到1943年底,中國政府提取了約一半的2.4億美元。根據美國財政部的調查資料,中國政府提取的2.4億美元中有8000萬美元已經存入了孔祥熙等人的個人帳號上,中國政府後來雖然對此作出了一些解釋,但美國人對中國官員“公私不分”使用國家資金的方式非常惱火。結果蔣介石要求的10億美元貸款1分也沒有得到,而且羅斯福還決定,美國用於中國戰場的開支每月將限制在 2500萬美元以內。

﹝未完待續﹞

2000年12月20日寫於日本(http://www.dajiyua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dey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