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思雲

【大紀元10月31日訊】1948年美國大選,因爲現任總統杜魯門不喜歡蔣介石,蔣介石把賭注壓在杜魯門的競選對手杜威身上,爲杜威競選資助捐款,但大選的結果杜威落選,杜魯門蟬聯總統。蔣介石爲杜威助選更加深了杜魯門對蔣介石的反感。1948年底,國民黨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退,蔣介石給杜魯門寫信:如果美國不能提供經濟軍事援助的話,就請美國政府發表一個堅決支援國民政府的書面宣言,增加軍隊的士氣和人民的信心。但杜魯門連精神上的支援也不肯答應,拒絕發表支援蔣介石政府的聲明。蔣介石派宋美齡訪問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卻要求宋美齡以私人身份訪問。美國已經明白打出了“逼”蔣介石下臺之牌,不過蔣介石也不會輕易認輸。
 1948年底,儘管國民黨還控制著長江以南的地區,但誰都可以看出國民黨政府已經危在旦夕了。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內的張群、張治中等人發起“和平談判” 的倡議,希望以蔣介石下野來換取與共產黨講和,保住長江以南的半壁江山,美國也支援國民黨的“主和派”與共產黨和平談判,停止內戰。蔣介石卻是一貫的 “主戰派”,反對講和,但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隊的主力被殲,蔣介石已無法抵擋黨內與美國的要求他下臺的壓力,被迫宣佈下野,讓李宗仁接任“代總統”,與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

 蔣介石下野後退居故鄉浙江奉化,但仍然擔任國民黨總裁,在幕後操縱著一切。蔣介石對李宗仁新政權暗中處處拆臺,蔣要讓美國人知道,國民黨離開了他是不行的。李宗仁曾想讓蔣介石出國,避免蔣給他處處製造麻煩。蔣介石卻說:“逼我下野是可以的,要逼我亡命就不行。下野後我是個普通國民,到哪里都可以自由居住,何況是在我的家鄉。”李宗仁最後終於還是無法與蔣介石抗衡。

 李宗仁上臺後,對和談的前景也甚爲擔憂。李說:“蔣先生去後,我立刻感到國家興亡的千鈞重擔已壓在我的肩頭。我繼任總統的最大任務是與共產黨講和,但是我們的主力已被摧毀,在這失敗已成定局的情況下,共產黨願意和我們停戰講和嗎?試問在北伐期間,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屢敗之餘,要求我們停戰講和,組織聯合政府,或劃江而治,我們肯不肯呢?再說,我們如與共產黨易地而處,他們願不願意停戰講和呢?‘和’的可能性既已極其渺小,而根據民族傳統,降又不可,則只有憑長江天險,拒敵渡江。然後希望友邦美國改變政策,助我安定金融,穩定民心軍心,必先具有可戰的力量,才有與共產黨言和之望。但是長江天險是否可守,軍隊是否可靠,皆成問題。何況敗兵之將不足以言勇,而中共銳氣方盛,一江之隔,又安能阻其南犯。再退一步說,縱使長江可守,美國政府又是否會改變政策,大量援助呢?沒有美援,則縱把長江守住,亦屬徒然。後顧前瞻,在下深感到這一殘局無法收拾。然既已肩擔此重任,也只有拿死馬當活馬醫,做一步算一步了。”

 李宗仁明白要想和談成功的關鍵在美國的態度,李宗仁向美國政府請求10億美元的援助,幫助制止天文數字的通貨膨脹。李宗仁對美國大使司徒雷登說:“如果現在美國拒絕幫助中國阻止共産主義的擴張,今後它要在遠東做同樣的事,就要多花 100億美元,而且不會有什麽效果,還使美國青年不得不流血。” 司徒雷登卻說: “蔣先生還在幕後操縱著一切,中國的局面並沒有完全改變。不管美國提供多少援助,還是和以前一樣,完全浪費。”美國雖然支援李宗仁,但由於李宗仁尚未掌握實權和有所作爲,美國對李宗仁的領導能力有所懷疑,不肯輕易提供大量援助。李宗仁對美國的觀望態度十分失望,又向蘇聯政府進行外交試探,希望蘇聯出面 “壓”中共進行和談。蘇聯表示可以做國共談判的仲介人,但前提是國民黨驅逐在中國的美國人,這當然是李宗仁無法答應的。李宗仁的外交作戰失敗。

 李宗仁向中共抛出了和談的氣球,李宗仁提出的和平條件是:共產黨軍隊不過長江,國民黨和共產黨各自在江南和江北成立自己的政府,以長江爲界分治。中共的回應比李宗仁預想的還要嚴峻,中共首先表明不承認李宗仁政府,中共說:“與南京政府談判,並非承認南京政府,而是因爲其尚控制著若干軍隊。”中共方面的條件是:無論如何都要過江,但如果李宗仁與美國斷交,幫助中共消滅蔣介石系軍隊的話,中共可以答應給桂系保留廣西的地盤,讓桂系軍隊駐紮兩廣,廣西三年之內不搞土改。中共的談判條件其實是招降,策反李宗仁。李宗仁的條件是保留南京政府,一個中國兩個政府的“一國兩府”方案;而中共的條件是李宗仁放棄南京政府,在共產黨的人民政府中擔任副主席,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國兩制”方案。由於雙方條件相差甚遠,談判破裂。

 和談破裂後,李宗仁把賭注放在長江防線上,希望長江天險能幫助國民黨軍隊抵擋中共軍隊半年左右,在美國人面前搞出點“政績”,取得美國的支援和信任。一旦美國肯提供大量援助,就有希望保住半壁江山。1949年4月,中共軍隊發起渡江戰役,李宗仁的長江防線當即崩潰,南京失守,國民黨政府被迫遷都廣州。但美國大使館卻沒有隨國民政府遷到廣州,司徒雷登留在南京,試圖與中共接觸。 1949年6月,美國報紙刊出美國大使司徒雷登建議美國承認中共新政權的新聞, 1949年8月5日,美國發表了《中美關係白皮書》,指責蔣介石政府腐敗無能,表示今後不再援助蔣介石政府,並向中共示意:如果中共不向蘇聯一邊倒,美國將尊重中美兩國的傳統友誼。

 蔣介石對美國發表這樣的《白皮書》十分悲憤,他在日記中寫道:“馬歇爾、艾奇遜因欲掩飾其對華政策之錯誤與失敗,不惜毀滅中美兩國傳統友誼,以遂其心,而亦不知其國家之信義與外交上應守之規範。其領導世界之美國總統杜魯門竟准其發表此失信於世之《中美關係白皮書》,爲美國歷史上,留下莫大的污點。此不僅爲美國悲,而更爲世界前途悲矣。”

 針對美國的《中美關係白皮書》,國民黨政府外交部發表了一個抗議聲明,指責美國政府的《白皮書》在國際損害中國政府的國際威信,在國內瓦解政府軍官兵的士氣,實爲“落井下石”之行爲。蔣介石說:“甚歎我國處境,一面受俄國之侵略,一面美國對我又如此輕率,若不求自強,何以爲人?何以立國?而今實爲中國最大之國恥,亦深信其爲最後之國恥。”

 蔣介石在下野的同時,就考慮把臺灣作爲最後的退路。1948年底,蔣介石開始把北京故宮的國寶文物移運臺灣,又把大量黃金外匯密運臺灣,並派最爲信任的陳誠任臺灣省主席。美國卻不滿意蔣介石的遷台計劃,1949年3月,美國派密使到臺灣與陳誠密談,促陳誠脫離南京政府“自立”。美方說臺灣“自立”後,可以先派聯合國軍隊駐紮,保護臺灣免受中共軍隊入侵,保證臺灣的獨立。但陳誠斷然拒絕了美國的密案。1949年6月,又傳來遠東盟軍司令部派聯合國軍進駐臺灣的擬議。蔣介石氣憤美國人竟然要剝奪他最後的立足之地,蔣表示:“餘必死守臺灣,確保領土,決不能交歸盟國。”

 李宗仁遷都廣州後,盟軍司令麥克阿瑟曾向李宗仁表示:美國政府雖然已決定不再援助蔣介石,但對李宗仁的廣州政府仍抱有希望,並由國會通過7500萬美元援助廣州,希望李宗仁的桂系部隊能夠頂住中共軍隊的進攻,保住兩廣地區。然而桂系軍隊在中共軍隊面前還是一敗塗地,美援還沒有到廣州就失守了,這筆美援最後又落到蔣介石手中。桂系軍隊被殲後,李宗仁已無立足之地。李既不願意逃到臺灣去受蔣介石的擺佈,又不願投降中共,最後選擇到美國“就醫”。

 李宗仁一走,國民政府失去了名分上的領導人,必須再推選一位總統。然而按照中華民國憲法,總統辭職時由副總統接任代總統,代總統辭職時由行政院長繼任,沒有已辭職前總統可以複職的規定。蔣介石卻不顧憲法,於1950年3月1日宣佈複職總統。蔣介石的此舉美國人十分不悅,3月1日下午李宗仁在美國召開記者招待會,公開指責蔣介石違憲複職總統。杜魯門總統則于3月2日在白宮親自接見李宗仁,待以國家元首之禮,表示支援李宗仁,反對蔣介石的複職。儘管美國對蔣介石沒有好感,但卻也沒有什麽可行的辦法來推翻蔣介石,蔣介石以實際行動讓美國明白了他在國民黨裏的領導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 當時美國政界的不少人要求美國儘快承認中共政府,否則中共就會更加接近蘇聯,危害美國在遠東的利益。美國也數度試圖拉攏中共,表示只要中共不向蘇聯一邊倒,美國就將承認中共政府。但中共還是宣佈向蘇聯一邊倒,美國最後於1950 年1月撤出了在大陸的全部外交機關和人員,放棄了拉攏中共的努力。儘管如此,美國仍沒有干預中共“解放臺灣”的意圖。1949年12月30日,杜魯門在記者招待會上聲明:“美國不想在臺灣獲得特別權利或建立軍事基地,也不會使用武力干涉臺灣目前的局勢。美國不參與中國的內戰,也不向臺灣的中國軍隊提供援助或派遣軍事顧問。”美國同時還宣佈從臺灣撤走美僑。美國的行爲等於告訴中共,它可以放心進攻臺灣,美國決不過問。

 1950年6月,中共在臺灣對岸結集軍隊艦船,準備進攻臺灣,後來傳出的一些資料也顯示中共上層曾決定在1950年合適的時候“解放臺灣”。可是天有不測風雲, 1950年6月25日,北朝鮮軍隊突然向南朝鮮發起了進攻,朝鮮戰爭爆發。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的對臺灣政策發生了一百八十度轉彎,6月27日杜魯門宣佈美國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防止對臺灣的任何進攻。1950年7月,美國向臺灣派遣大使,重開對蔣介石政府的經濟軍事援助。朝鮮戰爭使國民黨渡過了最大的存亡危機。蔣介石曾向美國建議派國民黨軍隊到朝鮮參戰,卻被美國拒絕。


 蔣介石統治大陸時期,雖然有獨裁之名,卻沒有獨裁之實。因爲國民黨中派系很多,蔣介石的號令並不被認真執行,軍隊也有一部分不聽蔣的指揮。蔣介石退居臺灣後,才開始了真正的獨裁統治。蔣介石先是改編軍隊,凡是撤退到臺灣的軍隊都要接受蔣介石的改編,保證了蔣對軍隊的絕對控制;其次是改造國民黨,黨員重新登記,排除腐敗不純分子。蔣介石在大陸期間就想整治國民黨官員的貪污腐敗,但要整治腐敗打擊面太大,超過了蔣介石的權力範圍。到臺灣後蔣介石樹立起了絕對的權威,這次整黨改造效果非常明顯,國民黨官員的貪污腐敗現象大有好轉,爲日後臺灣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 蔣介石在臺灣的另一個重大政策就是土改。臺灣在日本殖民地時代,由於日本當局採取優待地主的政策,農民的生活比較貧困。蔣介石退居臺灣後,學習共產黨搞土改,爭取人心。國民黨先在臺灣搞減租減息,推行優待農民的政策,然後國家出錢買取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農民的生活有明顯改善。由於當時臺灣的大部分人口都是農民,國民黨的土地政策受到農民的擁護歡迎,平緩了“二二八”事件以來臺灣本地人對大陸人的怨恨,爭得了國民黨政府在臺灣的群衆基礎。

 1950年代,蔣介石還對反攻大陸抱有幻想,提出“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的口號,但美國一直反對蔣介石的反攻大陸計劃。1958年日本前首相吉田茂訪台時對蔣介石說:“現在世界上哪個國家都厭惡戰爭,特別是美國人更不喜歡戰爭。如果臺灣反攻大陸的話,最不願意看到的必然是保護臺灣的美國,所以您的反攻大陸政策其實無異于自殺行爲。但是我認爲您還是有機會返回大陸的。您先在臺灣推行善政,把臺灣建設成一個繁榮昌盛的樣板。現在中共大搞人民公社,無疑要引起人民的不滿,也許什麽時候就會出事。等到大陸天下大亂的時候,大陸的人民看到臺灣的繁榮,得知您推行的善政,不是要歡天喜地地迎接您回大陸嗎?”蔣介石聽後沈默良久,似有所思。

 蔣介石是不是聽從了吉田的勸告不得而知,但此後國民黨政府走上了發展經濟爲主的軌道。由於臺灣的資源人口有限,國民黨政府著眼於對外發展經濟。臺灣以減免稅收的方法吸引外資,鼓勵創辦加工外銷企業,著重發展對外貿易型的外向型經濟。蔣介石雖然在政治上搞獨裁,但在經濟上卻不亂插手,完全放權給專家們。蔣介石吸取了以前大陸官僚買辦經濟的教訓,政府對經濟干預較少,建成了以民間企業爲主體的臺灣經濟。美國對臺灣的援助1965年以後完全停止,臺灣共接受14多億美元的援助。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1982年寫的《領袖們》一書中說: “儘管1965年以前蔣介石一直接受美國的經濟援助,但其數量很少,與臺灣爆炸性的經濟增長情況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臺灣是二戰後美國的盟國中接受美援最少的國家或地區之一,到1980年代,臺灣已成爲少數的新興工業國家之一。

 臺灣雖然經濟發展順利,但在外交上卻是挫折重重。首先是日本試圖發展與大陸的經濟往來,1958年2月,日本鋼鐵代表團訪問北京,與大陸鑒定了2億英鎊的 “鋼鐵5年貿易協定”,向大陸提供建設急需的鋼材。隨後日本方面又規定對中國政府的通商代表團給予入境方便,允許懸挂大陸國旗。對此蔣介石立即提出抗議:要求日本政府不給予中共官員外交特權,不允許懸挂大陸國旗。日方對蔣介石的抗議讓步,答應不給予中共官員外交特權和不懸挂大陸國旗,台日關係暫時緩解。

 1963年8月日本政府又批准向大陸出口維尼龍成套設備,並向中共提供貸款,臺灣再次向日本政府抗議。同年10月,又發生中國油壓機械訪日代表團團員周鴻慶叛逃事件。周鴻慶要求日本政府送他去臺灣,臺灣國府也要求日本政府准許周鴻慶來台,可是日本政府畏於大陸的壓力,按照大陸的要求把周鴻慶送回了大陸。此事大大激怒了蔣介石,1964年1月臺灣外交部召回駐日大使,並向日本發出最後通牒,揚言將不惜與日本斷交。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池田內閣派出與蔣介石私交較好的前首相吉田茂爲特使訪台,修復台日關係。吉田茂與蔣介石長談三次,共同發表了一份支援國民黨政府的《吉田書簡》,再次緩解了台日關係的危機。

 1971年和1972年,對蔣介石來說是壞消息不斷。1971年5月,日本宣佈不再受《吉田書簡》的約束,批准向大陸出口重型工業設備;1971年6月,美國政府宣佈解除對大陸的經濟禁運;1971年10月,聯合國投票表決招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黨代表被迫退出聯合國;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北京,發表了《中美聯合公報》,聲明“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面對美國的背信棄義,蔣介石在《告全國同胞書》中說:“今日世界處於一個慘痛的時代。在這時代中,正義與強權,善與惡,黑與白之分辨,日漸消失,貪婪虛僞與混亂籠罩一切,,,”。

 1972年7月,蔣介石突發心臟病,雖然主要是因爲年邁體弱,但也不能說與美國背信棄義的精神刺激毫無關係。從此蔣介石病臥在床,很多時間處於無意識狀態,但他的心臟還在頑強地跳動。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在臺灣病逝,終年89歲。蔣介石死後遺體安放在臺北的國父紀念館,等待有朝一日安葬于南京孫中山陵墓之旁。

 蔣介石從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投靠美國,但蔣介石與美國的外交史,卻充滿了美國的威逼和蔑視,是一部眼淚與心酸的悲劇史。美國不喜歡蔣介石有各種原因,最重要的還是蔣介石一味堅持獨裁政治,迷信武力,與美國人的民主意識、和平思想格格不入。蔣介石對政權從不鬆手,按照中華民國憲法,總統任期6年,最多連任2屆。1960年的總統大選時,蔣介石已任連2屆,按憲法規定不能再任總統。可是蔣介石卻提出“反亂鎮定動員時期臨時條項”,不僅再任第3屆總統,而且還在1966年和1972年再任2屆總統,成爲事實上的終身總統。蔣介石死後,蔣經國放開政治上的獨裁專制,才有今天臺灣的民主。

 蔣介石的一生不僅是反共的一生,也是反民主的一生。但蔣介石晚年的獨裁是所謂開明獨裁,在臺灣小島上幹出一番事業,重新贏得了世人的尊敬。按照中國的傳統標準,蔣介石也可以算作中國歷史上的一位“明君”。

(全文完)

2001年8月8日寫於日本(http://www.dajiyua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dey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