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思雲

【大紀元10月31日訊】1945年4月以後,美軍已經攻佔硫磺島等日本週邊島嶼,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基本被殲。此後日軍發起“神風特攻隊”的自殺攻擊,雖然沒有阻擋住美軍的攻勢,但也給美國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擔心進攻日本本土之戰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更加期望蘇聯出兵分擔美軍的犧牲,但蘇軍並沒有立即行動。日本人並不知道美蘇之間關於蘇聯出兵的密約,以爲史達林有可能出面調停美日停戰,所以通過外交途徑請蘇聯向美國轉達日本的停戰條件:保留國體(天皇制),日本自主撤軍,對日本不得實行軍事佔領,在割地賠款方面可以商議。這其實是一個有條件投降方案。
 對此,1945年7月16日,美、英、蘇三國首腦(美國新總統杜魯門、英國新首相艾德禮、史達林)在柏林郊外波茨坦開會(蔣介石未被邀請),決定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起草了《波茨坦公告》。中國並沒有參加《波茨坦公告》的起草,只是在公告發表前,請中國在上面簽了字。7月26日,《波茨坦公告》以美、英、中三國首腦的名義發表,蘇聯因礙于蘇日中立條約尚在有效期間,當時未列名於公告。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後,《波茨坦公告》中添補了史達林的名字。

 波茨坦會議期間,杜魯門接到原子彈試驗成功的消息,但對原子彈的威力仍然心中無數,所以還不敢拒絕蘇聯的幫助。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原子彈顯示出巨大的威力,一顆原子彈摧毀了整個城市。此後美國感到打敗日本可以不要蘇聯的幫助了,對蘇聯的態度強硬起來,從積極邀請蘇聯出兵,轉變爲反對蘇聯在亞洲擴張。同時蘇聯的態度也急轉直下,從等待觀望轉爲立即出兵,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史達林要趕在日本投降以前出兵,否則蘇聯就沒有出兵的藉口了。

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美國和蘇聯在處理日本問題上立場對立,美國主張美國專管日本,而蘇聯主張共管,中國怕蘇聯駐進日本後,找藉口盤踞中國東北不走,因此贊成美國專管日本方案。蘇聯在對日作戰中並沒有付出什麽代價,沒有討價還價的本錢,最後只好同意美國專管日本。

 在八年抗戰期間,中共的力量穩步發展,到1945年,中共的抗日根據地除了陝甘寧邊區外,在山西、河北、山東、河南,江蘇等省也建立了根據地,中共已有軍隊130余萬,民兵200余萬。日本投降後,中國的日占區出現了權力真空地帶,日占區成爲國共兩黨爭奪的肥肉。盟國約定中國戰區的日軍向蔣介石國民政府投降,中共無權受降,這當然是中共所不能忍受和遵守的,於是共軍獨自出兵,在解放區附近受降日僞軍。國共兩黨軍隊因爭奪日占區而發生的武裝衝突日益激烈,中國剛停止外戰,又開始了內戰。

 在中國內戰氣氛越來越濃的情況下,美國出面斡旋中國的和平。美英蘇三大國統一了對華方針,即不干涉中國內政,避免直接捲入中國內戰。這時蘇聯的態度比較微妙,一方面蘇聯承認蔣介石國民政府,同意中共服從蔣介石政府的領導;但另一方面,蘇聯又把中共作爲與美國對抗的棋子,暗地裏扶持中共,接應中共進入東北發展勢力,把繳獲日本關東軍的武器轉交中共。爲了避免國共兩党利用日僞軍打內戰,美國特別通告國共兩黨要遣散“僞軍”,不得對其進行改編利用,更不得利用日本軍事顧問和技術人員。

 但國共兩黨誰也沒有理會美國的通告,私下改編“僞軍”,暗地裏招聘日本軍事顧問與技術人員,爲打內戰作準備。日本投降時,中國的所謂“僞軍”主要有三大系統:汪精衛政府軍,華北政務委員會軍和滿洲國軍。汪精衛南京政府軍分七個集團軍:任道援第一集團軍,張嵐鋒第二集團軍,孫良誠第三集團軍,吳化文第四集團軍,龐炳勳第五集團軍,郝鵬舉第六集團軍,孫殿英第七集團軍,總兵力近30萬人;華北政務委員會軍由齊曼元統率,兵力5萬餘人;滿洲國軍兵力約40萬人。滿洲國軍被蘇軍繳械,國共則爭奪其他“僞軍”。除郝鵬舉第六集團軍向共軍投降,孫良誠第三集團軍大部被共軍解除武裝外,其餘“僞軍”被國軍接受,編入國民黨軍。

 日本投降後,蔣介石接收了絕大部分日占區,又得到了數十萬投降日軍和汪精衛政府軍的裝備,吸收了數十萬“僞軍”,加之抗戰時得到的大量美援裝備,使重慶政府的軍事力量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點,有軍隊約400萬,軍隊的裝備也大大好於戰前。由於重慶在軍事方面對延安有絕對的優勢,蔣介石試圖依靠其軍事優勢,一舉摧垮殲滅延安的共產黨政府,徹底解決共產黨問題。

 但美國卻反對蔣介石的軍事滅共方案,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國共之爭,在中國建立一個“強大團結民主之中國”。對美國的“聯合政府”方案,中共的態度十分積極,因爲延安的力量在抗戰中雖有很大的發展,但與國軍相比仍處於明顯劣勢。當時中共對國民黨的軍事優勢相當畏懼,以前被國民黨趕出江西退避延安的經歷仍然記憶猶新,並沒有想到國民黨軍隊已腐敗叢生,不堪一擊。加之蘇聯又採取“腳踩兩條船”態度,以支援國民黨爲主,扶持中共爲輔,使中共感到另一種危機感。當時中共的最佳選擇就是“維持現狀”,所以中共對1945年美國調停的“和談”具有相當的誠意。

 與此相反,蔣介石對美國調停的“和談”並不感興趣,但在美國的壓力下,蔣介石不得不作出與共產黨和平談判的姿態。1945年8月20日,蔣介石給毛澤東發電,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蔣介石在電文中說:“大戰方告終結,內戰不容再有。深望足下體念國家之艱危,憫懷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從事建設。如何以建國之功,收抗戰之果,有賴於先生惠然一行,共定大計,則受益拜會,豈僅個人而已哉!”

 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到重慶也是有所考慮的。毛澤東隻身前往重慶談判,必定會有安全上的顧慮,如果毛澤東不敢來重慶,那麽蔣介石就可以向美國人說延安沒有和談的誠意。即使毛澤東前來重慶,毛澤東在客地談判的不利條件也較多。當時毛澤東的確對前往重慶有所顧慮,延安很多人也反對毛澤東去重慶,1945年8月22日,毛澤東給蔣介石回電:“爲團結大計,特派周恩來同志前來晉謁。”1945年8月23日,蔣介石再去電邀毛澤東:“承派周恩來先生來諭洽商,至爲欣慰。惟目前各種重要問題,均待先生面商,時機迫切,仍盼先生能與恩來先生惠然偕臨,則重要問題,方得迅速解決。國家前途實利賴之。茲特備飛機迎近,特再電馳速駕。”

 這時史達林也來電,主張毛澤東應赴重慶談判。在此情況下毛澤東再不去重慶就十分被動,所以毛澤東給美國總統特使兼駐華大使赫爾利去電,要求在談判期間美國保證他的人身安全。於是赫爾利8月27日親自前往延安,接毛澤東和周恩來到重慶。毛澤東赴重慶前,中共中央召開了談判對策的緊急會議,會上決議:“國民黨在內外壓力下,有可能在談判中有條件地承認我黨地位,我黨亦有條件地承認國民黨的地位,形成兩党合作、和平發展的新階段。同時在不傷害人民根本利益前提下,作出適當讓步。”同時蔣介石也召集高級幹部開會,討論談判方針。國民黨的談判方針是:在軍事毫不遷就,在政治則可以適當寬容一些。

 1945年9月3日,雙方談判開始,談判的出發點是“政治民主化”和“軍隊國家化”。毛澤東提出了中共方面的八項要求:

一、召開各黨各派和無黨派人士參加的政治會議。
二、重新選舉國民大會的代表,舊國大代表無效。
三、給人民以一般民主國家人民所享有的自由,即思想言論出版的自由。
四、給予各黨派合法地位。
五、釋放一切政治犯。
六、承認解放區的民選政權。
七、中共軍隊保留48個師軍力(後來毛澤東讓步爲28個師)。
八、中共參加受降。

 蔣介石則提出了國民黨方面的意見:

一、軍隊問題:中共軍隊最多保留12個師,這是中央所能允許的最高上限。
二、解放區問題:不承認中共的解放區政府。在國民政府的主導下成立新政府,新建政府中可以安排中共方面的行政人員。
三、政治問題:改組國防最高委員會爲政治會議,由各黨派人士參加,共同參與政治。
四、國民大會問題:已經當選的國大代表仍然有效,但可在已當選者外,酌量增加中共代表的名額。

 由於國共雙方立場相差太大,談判無法達成一致。談判期間,蔣介石與毛澤東單獨會談了約10次,但會談的內容至今尚未公開,無法知道蔣介石和毛澤東私下談了些什麽,兩人也沒有發表過對對方的看法。但據蔣介石秘書陳佈雷說,蔣介石曾對他說過:“毛澤東此人不可輕視。他嗜煙如命,手執一縷,綿綿不斷。但他知道我不吸煙後,在同我談話期間,競絕不抽一支。對他的決心和精神,不可小視。”10月9日,毛澤東離開重慶返回延安,10月10日,雙方發表了所謂“雙十協定”。

 “雙十協定”中,國共雙方在召開政治會議,開放思想言論出版自由,共產黨合法化,釋放政治犯等政治方面基本達成了一致。但在軍事方面,共產黨最後讓步保留24個師,國民黨方面最後讓步允許共產黨保留20個師,雙方仍沒有達成一致。在保留解放區的民選政權和國大代表問題上,雙方意見仍然分歧。雖然“雙十協定”中共產黨讓步較多,但仍不失爲一個平等的協定。

 “雙十協定”是國共雙方相互讓步達成的第一個和平協定,如果國共雙方能夠嚴格按照 “雙十協定”所規定的去做,建立一個民主和平的中國應有很大希望。但國共雙方卻是說一套,做一套,和平協定不過是一紙空文,雙方都不遵守,國共兩軍間的軍事衝突依然不斷。1945年11月,美國撤回了比較親蔣的美國總統特使兼駐華大使赫爾特,換上前陸軍參謀長馬歇爾爲美國總統特使兼駐華大使,表示美國有公平調解國共合作的誠意。馬歇爾來華瞭解到中國的現實情況後,說:“中國人的哲理與歐美人完全不同。歐美人怎樣說,他就怎樣去做;中國人則說法是說法,做法是做法,這就教人難於揣度了。”

 中國的民衆深受八年抗戰之苦,不願意再打仗了,中國民間要求和平的呼聲很高。以知識份子爲主的民主黨派(民主同盟等)形成了中國的第三股政治勢力,開始向國民黨的獨裁政治挑戰。民盟雖然沒有槍,但在社會文化界有相當的影響,是一隻不可忽視的力量。在八年抗戰中,蔣介石利用戰爭,在國民黨內中形成了個人獨攬大權的獨裁體制。戰爭結束後,中國各界重新燃起政治民主化的呼聲,蔣介石除了在軍事上受到中共的挑戰外,政治上也受到民盟等民主黨派和國民黨內部民主勢力的挑戰。

 1945年11月25日,西南聯大教授錢端升、費孝通等人發表關於內戰問題的演說,提出反對內戰,要求美軍撤離中國,組建聯合政府等主張,結果遭軍警干擾並開槍斷絕交通,引起了學生們的憤慨,於次日舉行罷課,天津、武漢、廣州等地的學生也發起學潮聲援。11月30日軍警與學生發生了暴力衝突,12月1日衝突升級,軍警向聯大師院校內投入兩顆手榴彈,炸死學生3人,傷數十人,造成所謂“一二一”慘案。

 “一二一”慘案後,引發了全國性的大規模學潮,各地學生和教師紛紛罷課遊行,抗議政府的暴行。“一二一”慘案同時也給國民黨政府造成了不良國際影響,12月6日蔣介石致電雲南省主席盧漢,要他盡一切努力平息學潮,萬不得已時可以考慮把學生送去集中軍訓。12月8日,盧漢召集各校教授談話,12月9日又召集各校學生談話。盧漢表示要嚴懲兇手(兇手陳奇達、劉友沼宣判死刑),撫恤傷亡學生,賠償損失後,學生方面感到滿意,各校決議於12月17日複課。但仍有少數學生認爲學生代表太軟弱,主張改組罷課委員會,繼續罷課。後來政府方面宣佈12月17日仍不復課的學生一律開除,學潮開始走向平息。

 “一二一”學潮是抗戰後的第一次大規模學潮,以政府方面妥協讓步而結束,從此中國各大城市中的各種學潮此起彼伏。當時國民黨統治區之所以頻繁發生大規模學生運動,主要是因爲人們痛恨蔣介石政府的貪污腐敗。雖然蔣介石每次以比較低的姿態處理學潮,但並未能遏制學潮,各種反政府學潮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蓬勃的反政府學生運動也是導致蔣介石政府垮臺的一個原因。

 “雙十協定”後,國共兩軍的武裝衝突依然不斷,使美國人開始考慮採用強硬性和平調停。馬歇爾來華後,向蔣介石轉達了杜魯門總統的意思:立即停止內戰,實現民主和平的統一。如果國民黨繼續進行軍事行動,就停止一切軍事和經濟援助。蔣介石對美國的強制性和平調停深感不快,認爲馬歇爾受了中共矇騙,爲中共幫忙。蔣介石在日記反省錄中寫道:“馬歇爾對餘之認識雖漸增加,然其受共黨之麻醉日甚。美國民族之易受人欺斑,甚老練如馬氏者尚且如此,其他更可知矣。不禁爲世界前途擔憂也。”

 中共則很歡迎美國的和平調停,對馬歇爾寄予相當的希望。周恩來向馬歇爾表明:只要不讓中共交出軍隊和根據地,重蹈1926年到1937年間的覆轍,中共願意承認蔣介石主席的領導,願意作爲國民政府名下的一個地方政府,參加國民黨聯合政府。馬歇爾同意中共作爲國民政府下一個自治政府的方案,同意中共擁有一定軍隊。蔣介石在美國的壓力下,不得不考慮建立與共產黨分享權力的聯合政府問題,但蔣介石只準備讓中共在政府機構中充當可有可無的角色,不讓中共分享實權。

 1945年12月27日,國共雙方在馬歇爾主持下,成立馬歇爾、國民黨代表張群和共產黨代表周恩來組成“三人小組”(又稱馬歇爾三人委員會),展開認真負責的談判。1946 年1月10日,“三人小組”主持簽訂了《國共雙方關於停止衝突,恢復交通的命令和聲明》,向國共兩軍發佈“一切戰鬥立即停止;軍隊調動一律停止”的命令,要求雙方最遲在1月13日午夜前停戰。1月13日,蔣介石和毛澤東也分別向兩軍下達停戰令,中國內戰一度出現和平解決的趨勢。

 1946年1月31日,在“三人小組”調停下,國民政協會議通過了《和平建國綱領》五項提案:

一、國民政府委員會爲國民政府最高國務機關。國民政府委員名額爲四十人,其中半數由國民黨人擔任,其餘半數由其他黨派及無黨派人士擔任。
二、1946年5月5日召開國民大會,國民大會的名額由現在的1200名增加到2050名。
三、和平建國的綱領:“遵奉三民主義爲建國最高指導原則,在蔣主席領導之下,建統一、自由、民主之新中國。”
四、軍隊屬於國家,任何黨派及個人,不得利用軍隊作爲政治鬥爭的工具。
五、組織憲法草案審議委員會,起草立法、司法、監察、考試、行政分立的“五權憲法”。

 《和平建國綱領》通過後,蔣介石發表談話表示完全擁護,說“今後中正無論在朝在野,均必本著公民應盡的責任,忠實的堅決的遵守本會一切決議。”但實際上蔣介石在具體執行《和平五案》時,卻製造了層層阻力。1946年2月25日,三人小組又通過整軍方案,在確認蔣介石領導地位的情況下,給予中共一定的軍權。整軍方案的主要內容爲:

一、軍隊領導:國民政府主席爲中國陸海空軍最高統帥,最高統帥有任免所屬軍官之權。但在整編軍隊過程中,撤免中共軍隊的高級軍官時,應由中共代表所提名的軍官遞補。
二、陸軍縮編:一年後全國陸軍縮編爲108個師,其中共軍占18個師。
三、軍隊配置方案:東北地區配置6個軍(每軍三個師),其中中央軍5個軍,中共軍 1個軍;華北地區配置11個軍,其中中央軍7個軍,中共軍4個軍;華中地區配置10個軍,其中中央軍9個軍,中共軍1個軍;西北地區配置5個軍,均爲中央軍;華南地區配置4個軍,也均爲中央軍。

 這個“容共”的整軍方案,是在馬歇爾的壓力下達成的,蔣介石對此並不滿意。蔣介石在2月28日的日記反省錄中寫道:“與中共商定統編其所屬部隊爲十八個師之方案,業已簽字。此爲政府最大之損失。”中共方面對此協定中中共軍隊的比例較少也不很滿意,但認爲可以接受。此時中國在馬歇爾的調停下,中國內戰一度停火。馬歇爾和三人小組從2月28日起,赴北平、張家口、延安、漢口地區視察了六天,馬歇爾在延安會見了毛澤東。本來馬歇爾還準備到東北視察,接到美國政府要他回國報告中國調停的進展情況,馬的東北視察未能成行。

 1946年3月11日,馬歇爾返美,三人小組暫停工作。可是馬歇爾一走,國共間的軍事衝突又重新開始了。

(待續未完)

2001年6月27日寫於日本(http://www.dajiyua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dey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