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27 15:52:18

1927年的張學良。
  張學良,字漢卿,1901年6月3日生於遼寧省台安縣張家窩堡,父親張作霖是奉系軍閥首領,北洋軍閥的末代領袖。

  張作霖出身綠林,深感門第微賤,吃盡了沒文化的苦頭,為改換門庭,光宗耀祖,張作霖極為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尤其是對長子張學良的教育。他一心想將張學良培養成為知書達理、具有遠見卓識的文武全才。

  張學良6歲時,張作霖就請了當地的舉人、名儒做張學良的家庭教師,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四書》《五經》等傳統文化,從而奠定了張學良“忠”“孝”的思想基礎。

  當時流傳在民間的歷史英雄岳飛、文天祥、戚繼光等人的英雄事蹟強烈地震撼著張學良的心靈。

  張學良出生的年代,正是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時候。1905年日俄戰爭,俄國戰敗,東北成了日本獨霸的地方。張學良看到日本婦女花枝招展在中國的土地上招搖過市,他感到這是中國的恥辱。

  1921年,張學良到日本觀秋操,日本軍方故意耀武揚威、不可一世,張學良十分反感,決心“整軍經武”充實軍力。他回國後,購置飛機,建立了中國第一支空軍。

  ●博學多才學貫中西

  張學良將軍博覽群書,學貫中西,不僅會打槍使彈,還會開汽車、駕駛飛機。

  張學良講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可以直接與外國人交談,“西安事變”談判時,他用英語與蔣介石的顧問端納(英籍澳大利亞人)、宋美齡、宋子文交談,用歐美的歷史故事和當時的局勢說服他們團結合作共同抗日。

  張學良學習英語起步較早,但他的英文基礎還是在基督教青年會時期打下的。

  1917年,張學良加入了基督教青年會。當時,張學良曾任瀋陽基督教青年會會長,會中有專設的英文夜校,所有課程全由外籍幹事親自講解。後來,赴美國留學歸來的閻寶航,做了青年會的總幹事,他每天教張學良兩小時英語,介紹國際情況、西方風俗習慣,使張學良的視野大為開闊。

  對於張來說,參加基督教青年會並不是為了信教,而是為學習外語和西方的科學知識。

  ●騎摩托車往返京津

  張學良不止一次駕機翱翔藍天,有時一些特別機密的會議,也都是他親自駕機前往,即使坐汽車張學良也總喜歡親自駕駛。

  “張學良愛好廣泛,喜歡嘗試新事物。”楊中州教授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九•一八”事變前的真實故事。

  上世紀30年代初,摩托車剛傳入中國,張學良將軍就喜歡上了這個“洋玩意兒”,自己也買了一輛。從北京騎到天津,再從天津返回北京,張學良騎摩托車在兩地間往返,行程中的勞累以及長時間的吹風使他患了重感冒,住進了北京協和醫院。

  收藏文物字畫與張大千成了終生好友

  上世紀30年代初,張學良在北京琉璃廠看上了一幅山水畫,此畫已被畫家張大千以400元預訂。年輕氣盛的張學良出價600元,當即買走。事後,張學良覺得不妥,欲向張大千道歉。後來,他聽說張大千到了華山,特意赴張大千住處拜訪。

  張大千很是感動,為張學良畫了一幅《華山山水圖》,張學良大喜過望,又設宴隆重款待。由此,張學良與張大千結下了深厚友誼,成了終生好友。

  30年後,張大千舉辦畫展,離開臺北時,有人送來一個包裹,拆開一看,原來是30年前張學良從琉璃廠“豪奪”的那幅山水畫。

  張大千逝世後,張學良面對遺容深深三鞠躬。

 ●為抗日寧可斷頭

  1931年7月19日,因石友三叛變,張學良下令討伐。把10萬東北軍調入關內,平息叛亂,導致邊防空虛。日本侵略者趁張學良生病住院以及東北邊防空虛之際,突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

  1936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變五周年紀念日,流落在西安的東北學生以及西安各院校的學生齊聚張學良官邸前,遞上一份《上副司令書》:

  “我們要求副司令,不要再相信什麼‘調解’、‘親善’的辭令了!那是‘戲法式’的騙局。等到那一天,侵略者也決不會善罷甘休地交還東北。而只會如水益深、如火益熱,造成積重難返的錯誤。也不要再信什麼‘三日亡國’、‘十日亡國’的濫調了!拿‘淞滬會戰’‘長城之役’鐵證,證明敵人並不是多麼可怕。我們拼著血肉的頭顱,一定可以達到回家之願。勝利則披甲還鄉,敗也願效‘田橫五百的義死’……副司令,率領我們奔向抗日的疆場吧!”

  張學良熱淚盈眶,當場表示收復失地的決心!他激動地說:“東北軍生在東北,長在東北,田園盧墓在東北,家鄉親友在東北……東北軍抗日是天經地義的。假如把我的頭割下來,國家便能富強,民族便能復興,那我張學良也絕無所惜!”

  ●“西安事變”遭終身監禁

  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到西安“督剿”,張學良、楊虎城多次向他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要求,蔣介石拒不採納。張、楊兩人商量後,決定用“硬”辦法對付蔣介石,強迫其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誤國政策。

  12月12日淩晨,張學良的東北軍包圍了蔣介石居住的華清池。淩晨4時,東北軍與蔣介石的哨兵在華清池內展開激戰。

  進入蔣介石房間時,發現裡面空無一人,衣服、斗篷、日記本、用具……淩亂地丟在房內,被窩裡尚有餘溫,一副假牙還浸泡在一個茶杯裡。

  沒捉到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在室內踱來踱去,焦急萬分。張學良說:“若找到委員長,我一定說服他抗日,我仍擁護他做抗戰領袖。若找不到他,我割下自己的頭,請虎城拿到南京請罪,了此公案。絕不能由此而引起新的內戰。若是如此,我張某便成了千古罪人!”

  經過各方努力,特別是中國共產黨不記舊惡,多方調停,蔣介石在歷史轉折的最後關頭同意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

  為維護蔣介石的領袖權威,12月25日下午,張學良不顧眾人勸阻,親自送蔣介石返回南京。周恩來聞訊,急忙驅車追趕,但到達機場時飛機已經起飛。

  蔣介石回到南京後,自食其言,扣押了張學良。張學良以終身囚禁的沉重代價促成了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在金門眺望祖國大陸

  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到南京後,蔣介石“扣張”、“審張”、“管束張”,自此,張學良被軟禁了半個多世紀。

  1959年春天,雖被蔣介石結束“管束”,但國民黨當局仍以“對張學良負責,仍需派警員保護”為由,繼續對他進行監視,張學良並未獲得真正的自由。

  自從被囚禁後,張學良一直居無定所,經常“轉移”。1946年11月2日,張學良由桐梓“轉移”至重慶戴公館。不久,被“轉移”至臺灣新竹井上溫泉。

  1980年10月20日,張學良已離開大陸30多年,成了白髮蒼蒼的老人。這一天,張學良終於有機會到金門眺望祖國大陸。

  79歲的張學良站在距大陸最近的古寧頭,情緒激動。他用顫抖的手,拿起高倍望遠鏡,眯起眼睛,貪婪地眺望久別的祖國大陸的山山水水。

  在金門眺望祖國大陸的當晚,張學良給親友寫了一封信,引用了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臨終前寫下的一首“哀歌”——《望大陸》:“葬我于高山之巔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

  張學良將軍為抗日毅然“兵諫”反受長期監禁,他大義凜然;當年事已高,有家不能回、親人不能見,他思念故鄉的淚水奪眶而出。(來源:大河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odey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